搜尋此網誌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老房子俱樂部 ( 2008年1月撰寫刊於王城氣度)



文‧圖/游智惟
老房子就是老房子,永遠改變不了,
就算是花幾百億蓋摩天大樓也得不到老房子的故事,
因為那是老房子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
如同屬於你個人的記憶寶盒,
沒有人可以取代,也無法複製。


和老房子一起來搞創意

停留在台南已經十多年,常常有人問:『宜蘭與台南剛好在台灣對角的二邊,你為何從宜蘭跑到台南來生活,而且好像不想回去的樣子?』當然,求學的過程雖是起因,但是台南數百年來所累積的優雅風範,蘊藏了豐富的人文、歷史、美食與生活型態,成就了一堂一輩子都沒辦法修完的『府城學』,這或許才是無論如何的威脅利誘,也不願意離開的主要理由吧!


十多年過去了,算一算待在台南的時間已有數千個日子,由於對美好生活與自助旅行有著更多的嚮往,便打定主意在台南落地生根,開了一家關於旅行規劃的小店,期盼透過旅行這件事情,完成更多對於文化生活推廣的工作;也因如此,當有機會接觸來自台灣各地、甚至於國外的朋友,便找他們一起討論關於台南這個城市的魅力所在與其旅行觀光資源的規劃與改進之處,相談之餘,往往有新的想法出現。

最常與友人們討論的,就是台南府城與日本京都的對照;一個是擁有近四百年歷史的台灣最古老城市,一個是日本自中國唐代長安仿造而建的一千二百年古都;這二個城市在許多地方有相似之處,緩慢的生活步調彷彿將時間凍結在城市中,無論是走路、騎車,都彌漫著一股真正用心活著的氣味。有許多各具風格的老建築,有的就在路旁、有的潛入巷裡,在山牆與樑柱就可以看到這段歷史的記憶。最為人稱道的飲食小吃,除了早被發現的小吃名店外,有更多在地味道的小店就藏在巷弄中,帶來意外的驚喜。『無論走到東西南北哪條路,都能發現許多極致美好的地方。一種非關繁華,也不屬於熱鬧的、安定而紮實的存在感。』日本京都當代作家壽岳章子在「千年繁華」一書中這樣描寫京都。如此相似,似乎預言了台南尚未發掘的潛力,不禁使我們對她有著更多的期待。

但是在許多朋友的眼裡,府城呀!府城!似乎只有小吃跟古蹟,安平古堡加周式蝦捲、陳家蚵捲、安平豆花,再帶個蝦餅與永泰興蜜餞,這是一包;赤崁樓加度小月擔仔麵、義豐冬瓜茶、森茂碗粿,順手包個松村燻之味,這又是另外一包。這就是台南最讓人熟悉的二包行程了!這也難怪ㄧ團一團的觀光客,只把台南當作是中繼站,吃吃喝喝後就趕往高雄都會區。如果,原本屬於這塊土地上的東西不能被保存,只為了眼前的短暫獲利,將古蹟、小吃文化包裝成適合觀光客的[類夜市]區域,偶而再變裝為文化季之類的大拜拜,這樣的光景又能維持多久?安平的延平街是如此,孔廟前的府中街亦不遠,這和筆者眼中所看到的美好台南完全不同啊!

有人說,只要有錢,要蓋像台北一零一這樣全球最高的大樓其實一點都不困難;對岸的上海在蓋,中東的杜拜也在蓋,而要蓋一間具有歷史記憶的百年老屋是何其困難,因為縱使可以模仿房子外觀,蓋好一間形似老屋的建築,卻必須苦苦等待一百年後,它才能真正成為百年老屋。

可喜的是,台南的老房子就是一個最有潛力的空間,這裡有許多外表保留原來樣子的老房子,只要稍加改變,增加老屋空間的現代使用功能,讓建築外表駐留在過去,展現他特殊的原始風韻,老屋的再生便成為台南文化創意最棒的題材。旅行中,看到很多國家不遺餘力保存原本屬於城市的記憶,讓建築帶領著歷史往前走,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府城,當然也可以做到。

法國巴黎亦是個古老城市,聖母院、羅浮宮、凱旋門等知名歷史建築外,整個城市幾乎都由超過百年歷史老建築所組成。法國大革命後重整的巴黎市區,歷經一百多年後是否像台灣一樣為了都市發展而消滅老房子呢?錯了,巴黎人以自己能夠住在這樣歷史的老城市而自豪,既不去改變老房子外觀,保留老房子的外牆與建築立面,且透過限高令的法規協助,在老房子的框框內建立符合現代使用的新空間,讓巴黎古老的城市風貌得以永續保存,使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旅行城市,因為整個城市就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他們幾乎排除每一棟現代化的建築,對於力保老房子的努力,值得我們用心學習。

日本北海道小樽運河旁的倉庫建築群,讓這個位於北國原本已經沒落的港灣小鎮,起死回生,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旅行人潮,到運河旁浪漫散步。為了再造這個漸趨沒落的港灣小鎮,政府於1966年決定進行城市更新,但自預計拓寬道路覆蓋運河以來,當地的文史學者與市民們不斷透過活動與說明會,凝聚民眾力量,呼籲保留古老風貌,經過多少年的努力奔走,才使公部門從漠視轉向積極參與,進而打造成為今日小樽運河的復古獨特風貌。所以,只要去做就有機會!

近幾年,社會景氣的復甦,帶動房地產業的興起,卻也變成文化建築保存的直接危機。台南老房子一下子少了許多;大智、大仁街口,曾代表台南地標的新松金樓、府前路的台灣銀行日治時期宿舍群、開元路橋旁的台鹽宿舍、萬昌街近開山路的50、60年代獨立洋房、神農街入口的老屋,一處處都面臨了拆除的命運。面對這樣的事件不斷重演,令人感傷,缺乏資源,無力展開搶救,更叫人遺憾。

思考這樣的事件,卻發現這其間存著矛盾。因為對於重感情的台南老房子屋主來說,不願將上一代傳下的屋子賣掉或拆除,但是老房子的維護與整修卻是保存的一大負擔;在不確定是否可以順利出租或是維修入住的情況下,多數的屋主寧可保守:放著不管。當這些深富歷史記憶的老房子,在沒有人入住維護或整修的情況下,屋瓦或樑柱的損壞,隨著時間日趨嚴重,最後往往只能以拆除收場。

索幸,目前在台南有一群人,因為喜愛老房子,透過自己的力量去保存它,甚至直接進駐老房子,一點一滴的慢慢實現自己的夢想。有人用早期洋房開了獨特的二手書店(草祭水又中心,已遷移),有人將台灣第一家唱片公司倉庫變成了餐飲空間(伊藤料理),海安路的殘破老舊房屋有著令人驚豔的創意設計(藍晒圖與二葉亭),傳統街屋、日本宿舍、日治建築成了風格夜店(SUCK、LEVEL、雞屎山學院、呼拉嗚嘶、二空夜店等),澳門糖水店開在日治時代建築的樓梯間(現巴貝羅斯)。肚子餓了就找間老房子進去吃飯吧(赤崁擔仔麵、18巷花園、香草花園),走累了找間老房子品茶、喝咖啡(奉茶、窄門),老房子也是藝術與設計的好空間(台灣新藝、西屹設計、打開聯合、設計公寓),都是台南老房子新創意的展現。

如果可以將這些和我們一樣喜歡老房子的朋友,集合在一起,透過『老房子俱樂部』的平台概念,推動台南老房子新創意的保存,使更多朋友瞭解,台南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地方,也讓屋主知道老屋可以如此活用,交給喜歡老房子的人來利用,不僅保存了房子,還能推動有創意的點子,使更多喜歡老房子的朋友一起來加入老房子俱樂部的行列。

老房子俱樂部的概念由此而生…。


台南有數百年累積的文化深度,老味道、老行業、老房子、古老的故事和記憶,讓這個城市不斷活著的,正是這些最令人不在意而最容易失去的東西。這些建築、這些店家、這些人們,這些藏富於巷弄中感人的印記,掌握住我們現在還可以擁有的幸福,不讓它在我們的手中消失。

因此,如果可以,我們將會一步一步完成這個計畫,把老房子、小巷弄串聯在一起,就有了一張屬於老房子的旅行地圖,跟一般坊間的旅遊書不同,用生活在台南的角度規劃,地圖上有著台南在地的日常小吃,雖不知名卻是幾十年堅持不變的口味;還有分布各地的廟宇與古蹟,古時候巷弄與現代路名的比對以及佈滿城市的老房子。帶著大家騎著腳踏車或是用雙腳,走進台南古老的街道巷弄內,不是觀光也不是旅行,而是用心生活,體驗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身邊事物。


1 則留言:

Meroy/M老 提到...

在吳園,記得你說的串聯
在台文館,也記得你發想著辦場活動
在新台風3的分享會中,更記得也在乎老房子的人們

請記得,如果有大家幫得上忙之處
說一聲,力量就聚了

去年吧,你在plurk問幫忙籌辦活動的意願
蠻多人都有回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