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三天二夜 大菜市生活指南


 一轉眼,已經又過了好幾年。那時候寫下來的台南旅行指南,現在應該改變了許多。老店鋪基本上都還存在著,只是新店家又多了許多。來臺南旅行的人一波波湧入,是否可以放慢節奏用這樣的腳步來體驗生活呢?我們一直這樣期待著。或許找個空檔,再來補上新的生活指南建議吧!



三天二夜 大菜市生活指南

首日-『大菜市』
抵達:午後三時抵大菜市謝宅放置行李後,略作歇息,換輕便衣物,穿上藍白夾腳拖;準備進入台南生活。請攜帶一顆愉快閒散的心、慵懶失智的態度,體驗府城緩慢溫和的古都氣息。

覓食:大菜市為日治時期之市場,後方之鄭記土魠魚羹、國華小捲米粉口味道地美味,江水號八寶冰芋香四溢,開業近八十載。中正路巷內惟因唱碟堪稱祕店,繡花鞋小舖亦有古味。

飲酒:府城老屋風,KINKS、橋下、LEVELSUCK、鑽石樓、馬里布、任君挑選。長廊賣酒具趣味,MAGIC BEANS創意足,雞屎山走隨性路線,龜毛者勿入。吧繁不及備載,請自行作功課。

宵夜:大吃大喝,中正路雙全紅茶老店巷入,廟埕前松仔腳氣氛佳。欲清淡,正興街淺草町旁西海岸三明治加米漿,絕配。不想外出,國華街中正路口滷味燒烤,晨12時出現,排隊請早;攜回謝宅配酒也是好選擇。

次日-『安平小鎮+孔廟園區』
早餐:前往大菜市品嚐羊肉湯或是西門路上延平大樓旁沙淘宮前菜粽與味噌湯。不嫌遠,西式選擇有ORO、魚羊鮮豆、伊莉的店可選。

上午:騎乘鐵馬沿民生路、安平路前往安平古堡,安平樹屋、朱玖瑩故居、王雞屎洋樓與延平街二側古老巷弄不可錯過,延吉街可免。趁午前觀光客進安平前速離,伴手可挑正和興蜜餞、東東蝦餅。沿民權路經湖美、五條港返市區,轉公園路於肉伯火雞肉飯用膳,餐後於隔壁奉茶騎樓下稍歇,閒談賞測候所。

午後:太平境教會、消防隊、文學館、孔廟、武德殿與山林事務所串成一列,轉府中街與周圍巷弄一繞後,可於草祭二手書店購書沾染文學氣息,離後往府前路莉莉冰果室消暑解渴。傍晚可沿南門路前往南門城公園一逛;轉樹林街向東抵台南女中旁原府城城牆舊址。過南師附小轉開山路南行上法華古剎,參天古木、肅穆,當今難得。

晚間:西行至海安路朝北為藝術街區。沿途土豆仁湯、隨光呼吸、藍曬圖、怪獸茶舖均有趣林立;至水仙宮市場,轉西入神農街,二側清代日治建築保存良好,彷彿另個時空。友愛街南行至接官亭、風神廟,為清代官員下船之地。

深夜:夜半飢,可國華街南行至保安路,阿村牛肉湯極佳。其餘小吃亦可隨意食用。或只嘴饞,民生路東行至永福路口,義成水果攤營業至凌晨四時,水果多且好。

終日-赤崁園區
早起:西門圓環旁阿堂鹹粥、包成羊肉生意佳,人潮絡繹不絕。此區小西腳蓮藕青草茶亦是老舖。圓環連棟五店面老屋後巷弄,一路往北行。可經友愛街傳統市場,小巷通總趕宮前攤販售蒜蓉枝乃為絕版古早味。雙全紅茶飲茶停留,牆上台語詩堪稱經典。越中正路入巷接新美街,經開山宮入北巷慈蔭亭。東行至永福路轉北,全美戲院旁大井頭為普羅民遮街舊址。

下午:午餐備有武廟肉圓、鎮傳四神湯配糯米大腸、清珍鴨肉羹。祀典武廟朱紅山牆、赤崁樓贔屭駝碑、大天后宮廟埕抬望媽祖,轉民族路出,信裕軒香餅可攜拜手。石精臼舊市場內圓仔八寶冰

傍晚: 倦鳥歸巢,到你我他冰鎮鴨翅或松村燻之味帶點小菜回家吧。抑或信裕軒的茶食配上奉茶的茶葉也是絕配。


2012年4月8日 星期日

關於台南的問路店

「照片來源:大紀元日報 記者蘇柏興/攝影」
「2007年5月舊文」

在台南的街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店家的騎樓下
或是招牌下掛著一個牌子:『問路店』;上面有著
一個大大的英文『i』單字,這應該跟在國外常看
到的旅遊Information Centre 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來台南的旅人們,對於這個初來乍到古老都市;
彎彎曲曲的街道巷弄,蘊藏了府城400年來的歷史記憶,
有些巷子越走越窄只能走人不能騎車;
有些巷子,進了巷子還有巷子,當你回神時你已不知身在何方了!
所以,有個對於台南地理歷史都很了解的在地人,
分布在你可能迷失的城市各個角落裡,再你需要幫忙協助的時候,
適時的指點迷津,應該感覺就像雪中送炭般的溫暖吧!

「問路店」印象中應該是在前幾年的七夕國際藝術節時設立的,
分布在台南市數十家不同特色的店家,有的是賣豆腐冰的、有的是賣復古枕頭的,
每家店的老闆都是台南在地通,也等於是你隨時的的私人導遊,就差不能帶出店而已。
就好像小時候村口的柑仔店一樣,當外地的客人來到村口時,總是給予第一線的熱情招呼,
誰住在哪裡?他們家有幾個人?在這裡要去哪裡玩?去哪家吃飯最道地?
這附近所有個故事,總是有著他們最獨家的私房建議,讓每個人都能愉快的度過一個難忘的假期。

從問路店想到自助旅行這件事,剛好解決了我最近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
自助旅行的朋友越來越多,當初許多自助旅行同號投入的社群網站[背包客棧]也日益龐大茁壯,
當參與社群裡討論的旅行同好越來越多的時候;相對的問題也來了,
每一位參與討論的朋友都是熱心、不計報酬的努力發表自己的個人旅行經歷與看法,
期待能給想要旅行的人一個好的建議;在答案的部分沒有所謂對錯的問題,
但個人的觀感體驗與看法卻大不相同。

如同問路一樣,當一個旅人朋友對於他的下次旅行充滿期待,但熱心報路的人沒有歹意,
卻因為經驗不足而引導了錯誤方向或者繞了遠路,而使原本滿心期待的規劃卻因此次意外而畫上不完美,甚至對於這個城市產生了不友善不方便等誤解。

而有些誤闖的小白兔,在未明究理的情況下,發表了討論過的問題或是屬於基本旅行常識的一些疑問,也可能招致某些已經旅行老鳥稱之「小白」的白眼相待。

所以當[問路店]的出現,等同於告訴旅人們:[有事就來問我們吧!]。這裡可以提供你正確的資訊與建議,只要放心玩感受生活就好。這應該就是我想做的事吧!更積極主動的思考如何讓更多朋友勇敢踏出自助旅行的第一步,透過網路、實體講座、經驗分享與達人建議等作法,讓初期沒有概念與經驗的朋友,免於害怕的與自助旅行親近,進而感受到自助旅行的樂趣感動,成為旅人中的一份子。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台灣限時批】游智維:未來,低價不要來

 
「本文原刊登於「 博客來OKAP 網站」
 
我們小時候都要寫「我的志願」這種作文題目,也常常許願,想要獲得更多。但其實有時候我們卻是更先感覺到:我不想要什麼!無論是台灣或者更大範圍的願景,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的常常遇到的日常。讓我們試著從減法的方式,來啟動一個改變的信念吧。這些是《台灣限時批:100個新世代尋夢藍圖》裡,邀請的四十歲以下各領域優秀之新世代領袖,他們對未來的減法選擇。


文/游智維 
1976年生,宜蘭人。現任風尚旅行社總經理與老房子事務所創辦人。期待用旅行改 變世界,並於旅遊中植入社區營造、文化體驗、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關注,影響 更多人想法。將理想落實在改造台南謝宅、推動老房子俱樂部的老屋再生、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青年會所籌備執行上,期待成為公部門與民間、學者間溝通的關係人。


Q. 你想像十年後,自己的生活中少掉那個東西會是更美好的日子?為什麼?

如果,生活裡面失去了低價導向的代工思維,我想那會是更美好的未來吧。大家應該都感受到一個現象,這十多幾年來台灣整體社會的基本薪資成長不大,而卻遠不及應付通貨膨脹帶來節節升高的生活開銷,這是因為我們工作的專業能力變差了嗎?或是產業結構發生了問題呢?

我想,這是從中小企業到科學園區電子業的世界大廠,都專注於代工發展的模式所致,也就是業者多數仍停留在過去低人力低成本低利潤的事業體,而不願意冒險去投入設計研發,或者如發展自有品牌的等「開源」做法。而是一昧的從事削減人力需求(產業外移)壓低薪資成本(派遣為主)等「節流」策略;而隨著每個國家發展的進步,企業對於人才的尋找也像遊牧民族一樣從臺灣、中國到東南亞,一步步的持續「逐人力草而居」;然而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在臺灣,「人」的價值不但沒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受到重視,反而是遭受「價格化」的對待。

以前水桶、澆花器甚至製作仙草的冰桶多半都是用亞鉛製作而成,亞鉛質地輕盈不易生銹,買一個往往就可以使用很久。然而現在量販店販售的都是質輕價廉,但易毀損的塑膠製品,消費者也都因為便宜便想說「反正壞了再買」,從不考慮商品背後的所隱含的價值鏈為何,而這些消費所付出的環境成本實為多高。

希望「低價思維」消失並非是要整體市場都昂貴得讓人崩潰,相反的,是希望藉由每個人對於彼此站在專業立場所生產的產品、所提供的服務都能給予尊重,讓市場展現「高貴不貴」的良好環境。

Q. 你想像十年後的台灣,什麼目前存在的東西消失了,會是更美好的未來?為什麼?

我期待,未來低價旅行團在台灣消失。

「旅行」,這件每個人都愛的事情,從過去封閉島國的解嚴政策開放後,觀光產業的發展如出閘猛虎, 隨著網路時代帶來的全球化思維,無論是出國享受異域風情度假,還是外國人士來台旅遊,年年屢創人次高點,看似前景一片樂觀。

但我們不禁懷疑的是,出走的方式從最初的跟團走馬看花到現在已經數十載,我們在旅行品質上的精進,以及對於旅行期待給予旅人的體驗與感動,是否跟著時光而進步,還是幾近停留原地踏步呢?

「公司旅遊要去泰國5天,價錢有辦法壓在2萬塊以內吃住玩全包嗎?」「為甚麼行程上寫五星級飯店,實際上住宿的點卻沒有那樣的品質?」「行程一直趕來趕去,只有購物站免稅店停的最久,沒有買東西導遊還會給臉色看!」。這些圍繞著「價格」與「成本」打轉且層出不窮的情況,似乎還是在我們的身邊每日發生,新聞事件一幕又一幕的上演。

消費者全然無知嗎?他們選擇了最低售價的團體出發,卻期待最高的品質內容。不希望被帶去特定商家進行消費的行程,也不想到享受假期卻得看到他人惡臉。但儘管如此,再度站在天平的二端,市場中提供低價的服務選項依然得到最終的勝利。
當低價旅行團不存在時,旅行社願意付給旅行各環節負責的人足夠的報酬,無論是住宿/飲食/活動/伴手禮等,消費者可以也得到同等品質的服務內容,而旅行業者也不需要削價競爭,落入低利潤的經營風險中。

Q.你有什麼小的建議,若大家都參與照著作,能一同讓這件事真正消失?

京都賣的掃把、帆布包甚至是一杯茶,在我們眼裡都是昂貴的,然而當地人卻不以之為貴,他們認為我以這樣的價錢購買你的產品時,同樣的,你也願意用實際行動肯定我所提供的價值,這樣的交互影響下,整體消費市場是在彼此肯定對方的「價值」,而不用是用「價格」去質疑對方的付出的心血與努力。

而歐洲的瑞士,他們的手表貴、生活開銷高,外國人常覺得去一趟荷包就會吃不消,但瑞士連年獲得最佳宜居國的殊榮,而瑞士人也都有足夠的能力去實際消費,外國人更是對這個國家趨之若鶩,這是因為瑞士人彼此尊重專業,而不棄自家產品或服務為敝屣。

法國也是!或許臺灣人應該學習法國人如何愛自己的生活,包含自己的飲食文化、品酒、藝術、服裝、咖啡館、生活情調等所有的一切,法國人努力鑽研自己的生活,讓處理每樣生活細節的工作者都能受到尊重而有成就感,一旦這個成就感一點一點慢慢累積,就形成了整體人民對於國家的榮譽感,而全世界的人也都願意掏出腰包來到法國,體驗法國生活的迷人之處究竟為何。

回到臺灣,台灣迷人的地方太多了!得天獨厚的位置讓我們有條件可以栽植許多有機作物,縱然我們沒有中國如此廣大的茶葉產區,但我們有著如臺南奉茶、臺北紫藤廬等特有的茶文化,此外,遍布全臺的夜市、可以歡聚到天明的KTV、可以感受午夜場氛圍的電影院,乃至於提供多元文化活動且部分24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局,甚至我們擁有國外票選最美自行車道的臺東、擁有中國各省美食的台北等,這些都是這塊土地賦予我們最棒的寶貝。 

臺灣這幾年提倡要往精緻服務業、無煙囪產業的路邁進,不只是旅行業,如果各行各業都開始尊重自己、堅持自己的品質,同時尊重他人的「價值」並以實際行動去支持、肯定他人的付出,而不再只是以短視的眼光、淺碟性的思維去對待別人,那麼好事終會回饋到我們自己身上,整體大環境必然也會有全新不同的風貌!

Q.有沒有哪一本書,如果大家都讀過,會對這件事的消失有幫助呢?

陰翳禮讚
陰翳禮讚
最後我推薦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一書,其實書中談論的內容與旅行產業,跟經濟發展等均無關連。純粹只是作者透過散文方式來抒發,當我們不斷的追逐所謂歐美的現代化與美感時,我們是否忽略了從過去老祖先留下的某些支字片語,是否讓所謂未來的進步與新生破壞了古典傳統的美好。這些問題,值得你我靜下心來仔細反思。

倘若網路時代的便利,可以輕易地串聯在各個電腦銀幕前彼此互不認識的人,甚至引發了政權的革命。那麼我們也絕對應該相信,當這些觀念開始進入每一個人的心裡發酵時,我們的未來應該值得相信會更佳幸福美好。這或許就是我所期許的臺灣未來吧!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修舊‧起廢》與建築空間再一次對話 ─ 游智維




撰文:Ara
圖片提供:游智維

城市的想像來自西方,一棟棟新古典、巴洛克風格的高樓拔地而起,台灣漸漸像是一個城市的樣子,卻失去了台灣的長相。作為客製化旅行社的經營者,游智維想的是旅人心中的台灣、居住者心中的台灣,這個小小的島上的建築,該是什麼樣子?想到溫潤的磨石子地面,想到師傅砌的灶台,想到那些有人的溫度的慢工細活,所以和同學發起老房子事務所,希望透過老房子的保存再生,抓住轉瞬即逝的建築台灣味,更希望透過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為閒置空間重新闢路。

問:請您談談發起「老房子事務所」的契機。
答:當初會做老房子的原因,是因為我並不期待公部門介入民宅的保存,台南是一座古城,如果民眾都沒有觀念,那政府能保存整座城市嗎?所以我認為民眾才是真正去維護、保存這個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推手。我覺得老房子俱樂部的想法應該要被推廣,如果我能夠影響你,你再去影響別人,我們就能透過影響的方式,去擴散它的影響力。

我們其實不是最早經營老房子的人,例如:台南海安路的藝術街、伊藤料理、奉茶,前輩們早就在耕耘了,他們通常認為老建築跟台南的氛圍比較相近,甚至覺得住在老房子裡很棒,但也都做得很辛苦,因為維護的費用高,租金也不會比較便宜,但如果這股力量被串連起來,就會有更多人看到。

這幾年,你會發現台南老房子的運動其實很火熱,不過也慢慢掺進其它東西,一些人抱著投資獲利的想法找地點經營,但你說這種投資不好嗎?它也的確把老房子留下來了,這樣的狀況越多好不好?投資越多台南的老房子的確能留得更多。過去建商一來就是要拆,如果有人說不要拆不應該拆,請公部門來處理,公部門就會說無能為力,現在比較不會有這種狀況,幾乎每一棟老房子都會被想方設法拿去利用。

問:您對於老房子改造後的商業化狀況會感到憂心嗎?
答:我沒有反對商業化,很多老房子本來就是商業用途,不應該因排斥商業而讓老房子無法被利用,因為它們唯有跟生活緊黏在一起,才能夠被保存下來。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商業用這件事,而是台南的老房子運動越來越多商業進駐時,我們應該呼籲消費者,在這麼多的選擇中,應該要幫忙讓好的出頭,讓不用心的消失。

當使用這棟老房子的人,開始忽略掉它背後的故事,沒有思考它過去是不是開過藥行,附近是神農街還是五條港,大家複製的雷同性就會越來越高,無法在市場中找到不可取代性,對城市不好,對經營者也不好。

所以當台南老房子的夜店、咖啡館越來越多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怎麼都是把老傢俱丟進老空間裡面,然後賣的東西比別人貴,也許假日生意很好,但平常日不好,因為住在當地的人不需要以貴1.5倍的價格去喝你一杯咖啡、吃你一頓飯,只好在假日時生意做更好一點,然後價格再拉高一點,然後一般居民離你越來越遠。如果建築與周邊紋理,甚至跟人的生活失去關聯,到最後是會消失的。

另外,經營者有沒有想到更多的利他性,也是商業化後必須思考的。經營大部份都講利己,但如果是在住宅區裡,開一間生意非常好的咖啡館、酒館,被影響的是周邊居民。摩托車停得到處都是,他們進出不方便,然後很多人在外面抽菸,把菸蒂丟在別人家門口,阿嬤很擔心在門口玩的小孫子會不會被抱走…,當你忽略了利他時,也可能會消失,因為居民不歡迎你
如果每個使用老房子的人開始想到這件事時,當他想經營一個熱鬧的空間,他就不會去找住宅區裡的老房子來用,而不是只想著租金便宜空間大,其他人我不管,這是我希望未來使用老房子的人可以去想的。

問:您經營客製化旅行社的背景,是否也影響到您推動老房子運動的動機與方法?
答:最近幾年我們接待很多國外來的旅客,這些人都非常珍貴,因為台灣不是世界的旅遊首選國家。依其年齡背景應該有很多住宿選項,但現在台灣提供的選擇太少,最多的就是商務型飯店,但這些飯店跟在地文化有什麼關係?他們是旅行的人而不是商務人士,未來如果要把台灣推展成觀光大島,就應該要去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

旅行者希望能融入在地生活,住在當地生活風格的住宅裡,台灣也應該可以這麼做,跟同學討論後,2008年便開始動手做台南謝宅,希望提供一個旅行者能體驗台南生活的空間。在台灣,可能是網路的關係,也可能因為三四十歲這一代,對老生活還有片段記憶,年紀更小的可能沒印象,更老的可能覺得太熟悉而不需要去懷念,剛好這個世代對老房子還有憧憬,所以謝宅在國內也獲得很好的回響。

有一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的台灣人,上次回來台灣辦新書發表會時,提到每年他回台灣都會觀察一個地方,就是台南,他覺得那裡有一種下而上的力量,跟歐洲不太一樣,歐洲是公部門都把事情做好做完了,民間不用花力氣。我跟他說,我想到歐洲去看一看文化保存跟社區營造的結合,他說到歐洲看文化保存沒問題,但歐洲沒有社區營造,亞洲像日本、台灣反而做得很好。

這讓我思考,當別人植入給我們的是巨大的建築,例如大都會歌劇院、台灣塔、旋轉表演廳時,我們能不能發展自己的優勢,用台灣的方式在全世界得到一席之地。

問:您覺得下一個階段的老房子運動可以走向哪個方向,而老房子改造/保留的界線又在哪裡?
答:一個城市中,除了商業是生活,居住也是生活,老建築要不跟生活脫節,除了商業也要有居住,所以我們希望下一波老房子運動,是住進老房子裡面。

現在建築師的設計規格或許較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卻因為態度不對,蓋出來的房子一定跟需求不一樣,明明每個人的生活型態都不一樣,但為什麼蓋出來都一樣?以前的房子是用對的態度去蓋,通常鬧中取靜而且非常堅固,工匠領薪水以工匠的態度來蓋,但現在的建商只想到要賺幾個億,料漲工就減,完全以銷售獲利的角度來計算,人、生活、環境被放到一邊。
推動住進老房子就不只是修舊,還要能加入新的東西。有很多經營老房子的人不住在裡面,因為老房子其實沒有那麼好住,它的廚房或浴室或許格局太小不敷使用,但你可以適度改成你所喜歡的。不需要因為住在老房子裡就必須要過著古代人的生活,可以做一些大改變,變成你要的生活,這個房子才會繼續傳下去。

比方說,如果有個人整天都在工作,他有個大庭院,卻沒有時間照顧,他寧願有個大浴缸可以泡澡,那你覺得他需不需要把大庭院改成一個大浴缸?所有想法的原點還是回到人的生活,如果你的廁所浴室很小,你自己願不願意住?短期體驗或許沒關係,但生活是長時間與環境產生關係,如果環境讓你感到不舒服不合用,怎麼住得下去。

國外許多城市在法律上規定,建築外觀不能改,但裡面早就變成百貨公司、旅館,裡面可能有超大浴缸,或把樓地板打掉變成挑高空間,莫爾本甚至有一間百貨將一座窯保留在建築裡頭。不需要限制房子應該要完全保留它原來的樣子,如果傳統不跟著生活與時俱進,一旦跟現代人的生活脫節,勢必就會消失,再怎麼樣都只能等著送進博物館而已。

老建築再利用沒有真正的答案,從老房子事務所到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我們就是想去討論如何能做得越來越好,提出更有開創性及影響力的建議及案例。

問:除了「修舊」,還有「起廢」,無論是老房子改造或閒置空間再利用,您希望透過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做些什麼?
答:我們有個已經停下來的案子,是間佔地約六十坪的老房子,圍在一群豪宅裡面,豪宅通常都有很高的圍牆,裡外兩個世界,但在這整塊區域末端有一區老舊公寓,黃介二認為,如果把老房子裡面修得很好,圍牆蓋起來,其實跟豪宅沒有兩樣,他覺得有沒有可能蓋一棟房子來影響周邊,讓豪宅不那麼封閉。我們把一部份圍牆打掉,一部份退縮,把空出來的空間種草皮、放板凳,以友善的態度釋放自己的空間,讓舊社區經過的人能坐下休息,也讓豪宅裡的人反省。

成立研究室的原因是因為,不管是黃介二還是洪震宇,當這些朋友都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時,這個研究室就不會被成本所拖累,否則像建築師事務所或設計工作室,為了支撐成本,很難好好完成一個作品,而是在消化案子以獲利營運,我覺得維持一個規模,不讓它成為負擔,比較能夠專心做作品,發揮影響力。

我們會把討論出來,有實驗性的想法放到網站上。比如我們討論過,想把城市裡的一些閒置空間改成老人的安養空間,因為三、四十歲的孩子對年長的父母可能有照顧上的困難,但很多安養中心常蓋在郊外,老人家似乎是在一個好的環境裡,卻跟家人離得很遠,這樣比較快樂,還是在市區裡天天能跟家人見面比較快樂?

小孩中午下課後,可以到安養中心找爺爺奶奶,所以應該還要有托兒中心,大人五六點下班,就可以到這裡吃飯。媽媽如果早一點下班,她還可以來這裡煮,所以安養中心應該有個超大的開放式廚房,然後跟爺爺奶奶說再見後回家,他們既能受到照顧,又不跟家裡脫節。像這樣的想法是我們希望提供給這個社會,不管是公部門、企業、機構或社福團體等去思考的。

問:許多人對於政府或機構進行古蹟保存有很高的期待,他們只認同完全的修復與保存。您如何從老房子運動與修舊起廢的角度看古蹟保存?

答:我期待企業及公部門將錢放在最對的地方,古蹟修復是保存歷史文化很重要的過程,通常這些古蹟都具備歷史意義跟藝術價值,修復起來都非一筆小數目。如果要修,我贊成要儘可能的將古蹟被修復成現在可以被使用的狀態,不要讓古蹟成為包袱,例如台南的文學館,為了要跟人的生活接近,讓人可以進去裡面看書,就加入一些新的材質跟設計,讓它變得可用,而不跟生活脫節。

我們必須瞭解古蹟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有時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不修復」。義大利有羅馬競技場,希臘有雅典衛城,衛城只剩柱子的基座、競技場有個大缺口,這些文化遺產都沒有被修復成原來的樣子,但世界各地的人願意花錢坐飛機去看。如果我們什麼都要留,人應該要回到最原始的洞穴,但人過的是當下的生活,所以人才是主體,人的生活才是主體,不是說人很偉大,而是建築是跟著人不斷改變的,保留下某些建築是為了紀念跟記住,在不同的時代,有哪些建築,做了哪些事,跟過去的人的生活是有關的。

公部門應該要做的,是將跟人生活有關的老建築修復好,有一些很有歷史意義但修復起來需要很多預算,而且修復完好像也沒有太大實用性的,保持原狀也無不可,例如西門町的西本願寺可以保持斷樑殘壁的狀態,我們可以告訴其他人,有些東西如果沒有好好保存,就會變成這樣。

如果公部門預算不夠,也需要企業協助認養,像是台北故事館、撫台街洋樓、台北光點等,企業絕對不只是做公益而已,不朝文化藝術的方向提升,社會光譜另一邊的人是幫不完的,讓社會價值提升,大家就會重視人的價值,會有更多好的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問:請問您自己與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未來的方向。
答: 我對姚瑞中寫的海市蜃樓很感興趣,因為它把台灣幾百座「全廢」的建築找出來,裡面都是幾千億的錢,這些建築都是「廢」,但它不一定「舊」,我很想好好再利用,找到每一個廢棄空間的價值。

有些空間在城市的邊緣,可以變成城市邊緣人短期住宿的空間,社會福利金可以花一些錢把空間整理起來,然後交給真正有心想做的社福團體經營。人總是有時候會走投無路,需要一些力氣再站起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一定的水準,應該能對他們寬容一點,給他一個床位而不是給錢,接著開始跟職訓局合作,社會問題也許可以透過這些方式解決。

當初會想要進行老房子運動的原因是覺得,台灣人喜歡複製,喜歡別人做過的,喜歡賺錢,所以只要老房子可以賺錢,很多人就會跳下來做。我們要做出好的範例,讓大家覺得可以被複製、被學習,而且在利益上有幫助的話,很多人就會跟進。

最近我找了一位有經營管理背景的朋友進研究室,我想,如果我們能找到修復後的經營之道,就不會陷入一些古蹟修好後不知道要怎麼用的困境。所以我們不是一個建築空間研究室,而以一個設計的角色出發,從空間設計、運用、到經營,做成一個案子後還做出成績給別人學習,透過這個方式才能改變很多現況。

我不是建築或室內設計出身的,念的是公共工程管理,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我希望能扮演「關係人」的角色,傾聽、認同、協調各方的意見,在學界、民間、公部門之間,透過關係人來「翻譯」成彼此都能理解的論述,找到所有對的人,一起來討論如何讓城市、讓建築更好。我甚至希望能跟建商談談,在保存跟獲利中找到平衡點。

建築不會純粹只是一棟建築物,它跟人跟生活一定有關係,我不是念建築的,但我很享受我的生活,享受我生活的環境,這樣建築才會發揮更大的力量,空間才會產生它應有的價值。


游智維簡介:
宜蘭人,現任風尚旅行社總經理。也是老房子事務所發起人,及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發起人。

圖說:
01. 在謝宅改造的過程中,每週反覆的討論持續了半年以上,在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中找尋到對於生活的共同想像,因而緩慢成形。
02.馬祖東莒的大埔聚落,完整保留了數十棟傳統的石砌老宅。如何在徵兵數量減少產生的離島經濟蕭條下,找到居民新的收益來源,永續旅行的發展是關鍵。
03.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青年會所的蟻窩,用傳統藤編工藝與藝術結合發展住宿空間,想要傳遞的是人類應該思考與環境之間的檢討關係。
04.在改造前,謝宅已經隨著謝家一家人進入現代生活。而設計的重點在找回那屬於民國五六零年代的氛圍,便利用四處收集的老家具營造了現在的傳統生活感。
05.謝宅二樓的半樓仔,概念來自於傳統街屋在樓梯半層樓高作為商品放置或孩子睡覺的夾層設計。
06.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建築模型,不斷修正思考尚未周全的設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