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Ara
圖片提供:游智維
城市的想像來自西方,一棟棟新古典、巴洛克風格的高樓拔地而起,台灣漸漸像是一個城市的樣子,卻失去了台灣的長相。作為客製化旅行社的經營者,游智維想的是旅人心中的台灣、居住者心中的台灣,這個小小的島上的建築,該是什麼樣子?想到溫潤的磨石子地面,想到師傅砌的灶台,想到那些有人的溫度的慢工細活,所以和同學發起老房子事務所,希望透過老房子的保存再生,抓住轉瞬即逝的建築台灣味,更希望透過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為閒置空間重新闢路。
問:請您談談發起「老房子事務所」的契機。
答:當初會做老房子的原因,是因為我並不期待公部門介入民宅的保存,台南是一座古城,如果民眾都沒有觀念,那政府能保存整座城市嗎?所以我認為民眾才是真正去維護、保存這個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推手。我覺得老房子俱樂部的想法應該要被推廣,如果我能夠影響你,你再去影響別人,我們就能透過影響的方式,去擴散它的影響力。
我們其實不是最早經營老房子的人,例如:台南海安路的藝術街、伊藤料理、奉茶,前輩們早就在耕耘了,他們通常認為老建築跟台南的氛圍比較相近,甚至覺得住在老房子裡很棒,但也都做得很辛苦,因為維護的費用高,租金也不會比較便宜,但如果這股力量被串連起來,就會有更多人看到。
這幾年,你會發現台南老房子的運動其實很火熱,不過也慢慢掺進其它東西,一些人抱著投資獲利的想法找地點經營,但你說這種投資不好嗎?它也的確把老房子留下來了,這樣的狀況越多好不好?投資越多台南的老房子的確能留得更多。過去建商一來就是要拆,如果有人說不要拆不應該拆,請公部門來處理,公部門就會說無能為力,現在比較不會有這種狀況,幾乎每一棟老房子都會被想方設法拿去利用。
問:您對於老房子改造後的商業化狀況會感到憂心嗎?
答:我沒有反對商業化,很多老房子本來就是商業用途,不應該因排斥商業而讓老房子無法被利用,因為它們唯有跟生活緊黏在一起,才能夠被保存下來。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商業用這件事,而是台南的老房子運動越來越多商業進駐時,我們應該呼籲消費者,在這麼多的選擇中,應該要幫忙讓好的出頭,讓不用心的消失。
當使用這棟老房子的人,開始忽略掉它背後的故事,沒有思考它過去是不是開過藥行,附近是神農街還是五條港,大家複製的雷同性就會越來越高,無法在市場中找到不可取代性,對城市不好,對經營者也不好。
所以當台南老房子的夜店、咖啡館越來越多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怎麼都是把老傢俱丟進老空間裡面,然後賣的東西比別人貴,也許假日生意很好,但平常日不好,因為住在當地的人不需要以貴1.5倍的價格去喝你一杯咖啡、吃你一頓飯,只好在假日時生意做更好一點,然後價格再拉高一點,然後一般居民離你越來越遠。如果建築與周邊紋理,甚至跟人的生活失去關聯,到最後是會消失的。
另外,經營者有沒有想到更多的利他性,也是商業化後必須思考的。經營大部份都講利己,但如果是在住宅區裡,開一間生意非常好的咖啡館、酒館,被影響的是周邊居民。摩托車停得到處都是,他們進出不方便,然後很多人在外面抽菸,把菸蒂丟在別人家門口,阿嬤很擔心在門口玩的小孫子會不會被抱走…,當你忽略了利他時,也可能會消失,因為居民不歡迎你
如果每個使用老房子的人開始想到這件事時,當他想經營一個熱鬧的空間,他就不會去找住宅區裡的老房子來用,而不是只想著租金便宜空間大,其他人我不管,這是我希望未來使用老房子的人可以去想的。
問:您經營客製化旅行社的背景,是否也影響到您推動老房子運動的動機與方法?
答:最近幾年我們接待很多國外來的旅客,這些人都非常珍貴,因為台灣不是世界的旅遊首選國家。依其年齡背景應該有很多住宿選項,但現在台灣提供的選擇太少,最多的就是商務型飯店,但這些飯店跟在地文化有什麼關係?他們是旅行的人而不是商務人士,未來如果要把台灣推展成觀光大島,就應該要去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
旅行者希望能融入在地生活,住在當地生活風格的住宅裡,台灣也應該可以這麼做,跟同學討論後,2008年便開始動手做台南謝宅,希望提供一個旅行者能體驗台南生活的空間。在台灣,可能是網路的關係,也可能因為三四十歲這一代,對老生活還有片段記憶,年紀更小的可能沒印象,更老的可能覺得太熟悉而不需要去懷念,剛好這個世代對老房子還有憧憬,所以謝宅在國內也獲得很好的回響。
有一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的台灣人,上次回來台灣辦新書發表會時,提到每年他回台灣都會觀察一個地方,就是台南,他覺得那裡有一種下而上的力量,跟歐洲不太一樣,歐洲是公部門都把事情做好做完了,民間不用花力氣。我跟他說,我想到歐洲去看一看文化保存跟社區營造的結合,他說到歐洲看文化保存沒問題,但歐洲沒有社區營造,亞洲像日本、台灣反而做得很好。
這讓我思考,當別人植入給我們的是巨大的建築,例如大都會歌劇院、台灣塔、旋轉表演廳時,我們能不能發展自己的優勢,用台灣的方式在全世界得到一席之地。
問:您覺得下一個階段的老房子運動可以走向哪個方向,而老房子改造/保留的界線又在哪裡?
答:一個城市中,除了商業是生活,居住也是生活,老建築要不跟生活脫節,除了商業也要有居住,所以我們希望下一波老房子運動,是住進老房子裡面。
現在建築師的設計規格或許較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卻因為態度不對,蓋出來的房子一定跟需求不一樣,明明每個人的生活型態都不一樣,但為什麼蓋出來都一樣?以前的房子是用對的態度去蓋,通常鬧中取靜而且非常堅固,工匠領薪水以工匠的態度來蓋,但現在的建商只想到要賺幾個億,料漲工就減,完全以銷售獲利的角度來計算,人、生活、環境被放到一邊。
推動住進老房子就不只是修舊,還要能加入新的東西。有很多經營老房子的人不住在裡面,因為老房子其實沒有那麼好住,它的廚房或浴室或許格局太小不敷使用,但你可以適度改成你所喜歡的。不需要因為住在老房子裡就必須要過著古代人的生活,可以做一些大改變,變成你要的生活,這個房子才會繼續傳下去。
比方說,如果有個人整天都在工作,他有個大庭院,卻沒有時間照顧,他寧願有個大浴缸可以泡澡,那你覺得他需不需要把大庭院改成一個大浴缸?所有想法的原點還是回到人的生活,如果你的廁所浴室很小,你自己願不願意住?短期體驗或許沒關係,但生活是長時間與環境產生關係,如果環境讓你感到不舒服不合用,怎麼住得下去。
國外許多城市在法律上規定,建築外觀不能改,但裡面早就變成百貨公司、旅館,裡面可能有超大浴缸,或把樓地板打掉變成挑高空間,莫爾本甚至有一間百貨將一座窯保留在建築裡頭。不需要限制房子應該要完全保留它原來的樣子,如果傳統不跟著生活與時俱進,一旦跟現代人的生活脫節,勢必就會消失,再怎麼樣都只能等著送進博物館而已。
老建築再利用沒有真正的答案,從老房子事務所到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我們就是想去討論如何能做得越來越好,提出更有開創性及影響力的建議及案例。
問:除了「修舊」,還有「起廢」,無論是老房子改造或閒置空間再利用,您希望透過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做些什麼?
答:我們有個已經停下來的案子,是間佔地約六十坪的老房子,圍在一群豪宅裡面,豪宅通常都有很高的圍牆,裡外兩個世界,但在這整塊區域末端有一區老舊公寓,黃介二認為,如果把老房子裡面修得很好,圍牆蓋起來,其實跟豪宅沒有兩樣,他覺得有沒有可能蓋一棟房子來影響周邊,讓豪宅不那麼封閉。我們把一部份圍牆打掉,一部份退縮,把空出來的空間種草皮、放板凳,以友善的態度釋放自己的空間,讓舊社區經過的人能坐下休息,也讓豪宅裡的人反省。
成立研究室的原因是因為,不管是黃介二還是洪震宇,當這些朋友都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時,這個研究室就不會被成本所拖累,否則像建築師事務所或設計工作室,為了支撐成本,很難好好完成一個作品,而是在消化案子以獲利營運,我覺得維持一個規模,不讓它成為負擔,比較能夠專心做作品,發揮影響力。
我們會把討論出來,有實驗性的想法放到網站上。比如我們討論過,想把城市裡的一些閒置空間改成老人的安養空間,因為三、四十歲的孩子對年長的父母可能有照顧上的困難,但很多安養中心常蓋在郊外,老人家似乎是在一個好的環境裡,卻跟家人離得很遠,這樣比較快樂,還是在市區裡天天能跟家人見面比較快樂?
小孩中午下課後,可以到安養中心找爺爺奶奶,所以應該還要有托兒中心,大人五六點下班,就可以到這裡吃飯。媽媽如果早一點下班,她還可以來這裡煮,所以安養中心應該有個超大的開放式廚房,然後跟爺爺奶奶說再見後回家,他們既能受到照顧,又不跟家裡脫節。像這樣的想法是我們希望提供給這個社會,不管是公部門、企業、機構或社福團體等去思考的。
問:許多人對於政府或機構進行古蹟保存有很高的期待,他們只認同完全的修復與保存。您如何從老房子運動與修舊起廢的角度看古蹟保存?
答:我期待企業及公部門將錢放在最對的地方,古蹟修復是保存歷史文化很重要的過程,通常這些古蹟都具備歷史意義跟藝術價值,修復起來都非一筆小數目。如果要修,我贊成要儘可能的將古蹟被修復成現在可以被使用的狀態,不要讓古蹟成為包袱,例如台南的文學館,為了要跟人的生活接近,讓人可以進去裡面看書,就加入一些新的材質跟設計,讓它變得可用,而不跟生活脫節。
我們必須瞭解古蹟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有時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不修復」。義大利有羅馬競技場,希臘有雅典衛城,衛城只剩柱子的基座、競技場有個大缺口,這些文化遺產都沒有被修復成原來的樣子,但世界各地的人願意花錢坐飛機去看。如果我們什麼都要留,人應該要回到最原始的洞穴,但人過的是當下的生活,所以人才是主體,人的生活才是主體,不是說人很偉大,而是建築是跟著人不斷改變的,保留下某些建築是為了紀念跟記住,在不同的時代,有哪些建築,做了哪些事,跟過去的人的生活是有關的。
公部門應該要做的,是將跟人生活有關的老建築修復好,有一些很有歷史意義但修復起來需要很多預算,而且修復完好像也沒有太大實用性的,保持原狀也無不可,例如西門町的西本願寺可以保持斷樑殘壁的狀態,我們可以告訴其他人,有些東西如果沒有好好保存,就會變成這樣。
如果公部門預算不夠,也需要企業協助認養,像是台北故事館、撫台街洋樓、台北光點等,企業絕對不只是做公益而已,不朝文化藝術的方向提升,社會光譜另一邊的人是幫不完的,讓社會價值提升,大家就會重視人的價值,會有更多好的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問:請問您自己與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未來的方向。
答: 我對姚瑞中寫的海市蜃樓很感興趣,因為它把台灣幾百座「全廢」的建築找出來,裡面都是幾千億的錢,這些建築都是「廢」,但它不一定「舊」,我很想好好再利用,找到每一個廢棄空間的價值。
有些空間在城市的邊緣,可以變成城市邊緣人短期住宿的空間,社會福利金可以花一些錢把空間整理起來,然後交給真正有心想做的社福團體經營。人總是有時候會走投無路,需要一些力氣再站起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一定的水準,應該能對他們寬容一點,給他一個床位而不是給錢,接著開始跟職訓局合作,社會問題也許可以透過這些方式解決。
當初會想要進行老房子運動的原因是覺得,台灣人喜歡複製,喜歡別人做過的,喜歡賺錢,所以只要老房子可以賺錢,很多人就會跳下來做。我們要做出好的範例,讓大家覺得可以被複製、被學習,而且在利益上有幫助的話,很多人就會跟進。
最近我找了一位有經營管理背景的朋友進研究室,我想,如果我們能找到修復後的經營之道,就不會陷入一些古蹟修好後不知道要怎麼用的困境。所以我們不是一個建築空間研究室,而以一個設計的角色出發,從空間設計、運用、到經營,做成一個案子後還做出成績給別人學習,透過這個方式才能改變很多現況。
我不是建築或室內設計出身的,念的是公共工程管理,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我希望能扮演「關係人」的角色,傾聽、認同、協調各方的意見,在學界、民間、公部門之間,透過關係人來「翻譯」成彼此都能理解的論述,找到所有對的人,一起來討論如何讓城市、讓建築更好。我甚至希望能跟建商談談,在保存跟獲利中找到平衡點。
建築不會純粹只是一棟建築物,它跟人跟生活一定有關係,我不是念建築的,但我很享受我的生活,享受我生活的環境,這樣建築才會發揮更大的力量,空間才會產生它應有的價值。
游智維簡介:
宜蘭人,現任風尚旅行社總經理。也是老房子事務所發起人,及修舊起廢設計協同研究室發起人。
圖說:
01. 在謝宅改造的過程中,每週反覆的討論持續了半年以上,在建築專業與非專業中找尋到對於生活的共同想像,因而緩慢成形。
02.馬祖東莒的大埔聚落,完整保留了數十棟傳統的石砌老宅。如何在徵兵數量減少產生的離島經濟蕭條下,找到居民新的收益來源,永續旅行的發展是關鍵。
03.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青年會所的蟻窩,用傳統藤編工藝與藝術結合發展住宿空間,想要傳遞的是人類應該思考與環境之間的檢討關係。
04.在改造前,謝宅已經隨著謝家一家人進入現代生活。而設計的重點在找回那屬於民國五六零年代的氛圍,便利用四處收集的老家具營造了現在的傳統生活感。
05.謝宅二樓的半樓仔,概念來自於傳統街屋在樓梯半層樓高作為商品放置或孩子睡覺的夾層設計。
06.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建築模型,不斷修正思考尚未周全的設計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